客户论文分享 | 仿病毒纳米颗粒修饰的红细胞介导系统性的抗病毒免疫(IF = 18.962)

如今,世界上的疫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疫苗的发展仍落后于新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传统疫苗采用减毒或灭活病毒、病毒载体、重组蛋白抗原或编码病毒抗原的核酸,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利用仿病毒纳米颗粒(VNPs)提供病毒抗原的疫苗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纳米颗粒可以被设计成针对特定的组织和细胞类型,以改善靶向积累,并与分子佐剂一起传递病毒抗原,以增强保护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纳米颗粒载体还可以提高其装载货物的稳定性。然而,纳米颗粒疫苗通过扩散[14]被动穿透生物屏障和组织,大多数纳米颗粒在进入引流淋巴结前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迅速清除或被组织驻留抗原提呈细胞(APCs)捕获,降低了抗原提呈淋巴细胞的效率。因此,需要专门有效地将VNPs输送到脾脏等次级淋巴器官的方法。

最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的研究团队Nano Today发表了题为Systemic antiviral immunization by virus-mimicking nanoparticlesdecorated erythrocytes的文章,报道了一种红细胞介导抗病毒免疫的策略,即红细胞被多多巴胺纳米颗粒修饰,这些纳米颗粒呈现病毒抗原和Toll样受体(TLR)激动剂,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系统性抗病毒免疫。

红细胞介导的系统性抗病毒免疫

该团队首先设计并制备了仿病毒纳米颗粒(VNPs),将该颗粒锚定在红细胞上。之后,证明了VNP修饰的红细胞能够诱导抗原提呈细胞成熟和活化,能够为长循环时间的疫苗组分提供有效的储备,可以改善疫苗在脾脏的分布,并刺激增强免疫反应。此外,红细胞的协助可以启动T细胞和B细胞的反应,导致大量的抗体产生。这些优势可以归因于红细胞介导的延长血液循环,增强在脾脏的积累,以及改善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吸收。最后,组织学检查显示,所有实验对象均未发现主要器官损伤,表明该疫苗接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总之,可以预计这种方法将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安全、通用的平台,用于开发针对新传染病的疫苗。

MULTISCIENCES产品支撑

文章引用产品列表

Cell Counting Kit - 8 Kit(已下架)